咨询研究
雷火竞技平台,基地动态 复旦大学妇女研究中心推进性别研究和学科建设的经验
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是中国妇女研究会团结、引领、培育妇女/性别研究者的重要平台,也是妇女/性别研究的前沿阵地、思想高地,更是推动妇女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为进一步展示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的动态与成效,激发更多专家学者发挥作用,促进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的紧密结合,性别研究视界特设“基地动态”专栏,持续宣介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和的相关工作与研究成果。
复旦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1994年6月,是上海高校系统的首个妇女研究机构。1995年,在全国妇联、上海市妇联支持下,中心团队在北京世妇会中成功承办“人口流动中的妇女”非政府论坛。2006年,全国妇联、中国妇女研究会与复旦大学合作共建“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30余年来,中心始终以妇女/性别领域的社会热点和公共政策研究作为研究特色,在推进性别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形成了有益经验。
复旦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为整合资源以协调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建设,主动申请并得到学校支持,分管学校妇联工作的两位党委副书记(刘建中、许征)曾先后亲自担任基地主任。尤其在许征副书记(时任,现为常务副校长)主管期间,妇女研究中心与校内其他性别研究团队保持稳定联动,建立了年度例会制度,在科研和教学上都形成了合作成效。
尽管后来由于机构变动等因素,基地由妇女研究中心相对独立承担运行,但已形成全校范围内的性别研究网雷火竞技首页,络,为后续进行跨学科、跨议题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中心还作为省部级基地纳入文科科研处的管理和支持。2017年,中心成为复旦大学“双一流”基地建设项目;2020年,中心培育的“家庭与性别研究青年创新团队”入选“复旦大学人文社科青年融合创新团队”。作为复旦大学认定的省部级科研基地,中心近年来每年都得到来自学校的经费支持。
复旦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与上海市妇联长期保持紧密联系,并得到上海市妇联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2014年,中心与上海市妇联、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合作设立“妇女和家庭-公共政策研究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当时中心团队每年稳定承担委托课题3-4项,很多并未在以往学术研究和实践中接触过性别议题的青年教师通过参与或承担这些课题逐步涉入性别研究领域。
后来,虽因管理变迁而中止了基地课题,但在上海市妇联努力与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在“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课题”(国内首个决策咨询类省部级课题品类)中设立了“妇女研究专项”并开放自由申报,中心团队每年支持和辅导青年教师申报。这不仅给予了青年教师省部级课题的研究经历,为其职称评审提供了有益帮助,同时也为中心凝聚了具有社会学、人口学等迥异学科和实践背景的人才力量,并在青年教师团体中播下了性别研究、智库思维的种子,增强了性别研究对新一代学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近6年,中心已培育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次雷火竞技平台,、上海市领军人才1人次、上海市拔尖人才2人次、上海市白玉兰人才1人次。
经过多年努力和深耕,中心成果凝聚起一支具有研究情怀和人员稳定的专业团队,并塑造了“推动男性学者研究女性问题”的团队品牌。
彭希哲教授担任中心主任整整30年,曾获全国总工会和全国妇联联合颁发的“全国女职工之友”称号,他曾在多个实体机构和科研平台担任主要负责人。
由于妇女研究中心是虚体机构,相应的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也缺乏固定办公场所和稳定资源投入,彭希哲教授多年始终坚持推动中心和校内相关实体机构、科研平台紧密联动,引导中心团队根据合作机构或平台的特点,巧妙融入性别研究视角并开展合作。例如,在其担任“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国家雷火竞技首页,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期间,自2010年起便不定期招收“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方向的博士后研究人员,有的博士后出站后投身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性别研究领域已经崭露头角雷火竞技平台,。在其担任上海市高校智库“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时,积极链接资源,推动妇女研究中心深入开展决策咨询研究,成效颇丰,并与妇女研究中心联合培育青年智库“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此外,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成立后,彭希哲教授再度牵头开辟“性别与老龄”研究方向。
目前,中心新一届主任胡湛教授同时也担任老龄研究院副院长、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务,这一任职安排为延续传统协作机制、保障中心持续稳定发展筑牢了根基。
复旦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作为一个虚体机构,在缺乏稳定行政支撑的情况下,深度参与决策咨询研究和智库建设,塑造稳固的研究品牌、提高独立影响力,这对于中心团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自成立之初,中心就将妇女发展领域的社会热点与公共政策作为研究特色,逐渐形成了性别与家庭领域的学术品牌。
中心团队及成员深度参与众多妇女权益法规政策的制定,如《上海市“中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实施办法》《女职工特殊保护办法的实施细则》等,负责研制上海市妇女发展“十一五”至“十四五”规划,参与《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国妇女发展“十四五”规划》等的咨询论证。
在政策落地与评估方面,中心参加国务院妇儿工委评估检查组开展妇儿两纲中期评估检查工作,陪同全国政协领导就建立生育政策支持体系开展重点考察调研工作。同时,中心智库成果丰硕,产出诸多专报、两会提案,推动成果转化为一系列政府实事工程项目,切实惠及妇女群体。
2017年,上海市政府批准成立市法规政策性别平等咨询评估委员会,中心彭希哲教授应邀担任委员会首任主任(任期3年,第二届连任至今),胡湛、许晓茵担任委员,提高了中心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理论是问题之树开出的花。中心团队长期聚焦理论研究,尤其关注家庭理论和性别理论发展。例如,中心团队曾在中文顶尖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发表《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与家庭政策重构》(2015),较早回应并解读了习关于“家庭建设”的论述,在回顾中国家庭变迁史的基础上反思了长期以来“中国家庭核心化”乃至“家庭衰落论”等说法,提出当代中国家庭具有“形式核心化”与“功能网络化”的耦合特征,强调完善中国家庭功能可实现对多领域福利的一揽子提升,国家对家庭的制度性支持有“辐射效应”,但长期以来的中国家庭研究却大多囿于西方家庭理论框架,亟需建设中国家庭理论谱系。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权威转载,曾获教育部第八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又如,在中文权威期刊《人口研究》发表《治理转型背景下的中国人口治理格局》(2021),提出中国人口和社会治理结构呈现为“国家理性-家庭自治-社会自主”的三重平衡雷火竞技平台,。这种三元模式具有结构上的突出优势,即国家在治理过程中借助家庭的中介或缓冲,国家治理因此获得更多的回旋空间和容错地带,免于国家与社会乃至个体直接碰撞,与西方以“国家-社会”(或“政府-市场”)为主的二元模式大相径庭,形成中国独有的治理特征乃至优势。文章获第八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上海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宣部第六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
近期,团队还将性别研究与家庭研究深度融合,围绕具体政策议题开展探索,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2年刊载的《性别与家庭视角下的包容性生育政策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23年发表的《中国式养老的“立”与“破”——基于家庭和性别的视角》、《社会科学辑刊》2023年推出的《新时代家庭政策发展的中国路径》等。专著《传统与超越: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与家庭政策》入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英文版即将由Routledge全球发行。未来,团队将进一步聚焦“中国家庭理论与家庭政策研究”“性别理论与政策评估研究”“家庭与性别领域测评工具研究”和“妇女发展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研究”四个方向,力求重点突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